周茂虽有些遗憾,觉得三年一度的乡试不参加有些可惜,但想想陆烁所说的话也不无道理。
他此时年龄尚小,不过十一岁罢了,与其现在就心急的去考试,倒不如仔细沉淀,积养学识,三年后一击即中,比贸然参加以致成绩不佳要好多了。
越想周茂越觉得是这个理儿,也就跟着点头,不再提这个话题
倒是袁文季沉默了下来。
他想到了弟弟袁文林。
袁文林此时虽然已经有了秀才功名,但年龄却也不小了。
但他可不比陆烁,学问差上一些不说,心也不静,一直无法沉下心到书里去。
这样一来,倒不如让他下场试试,若是有幸考上还好,若是考不上,让他受些挫折,知道自己不足之处在哪,说不定会对读书举业一事有所增益。
这样想着,袁文季就下定决心,回去后就与袁仲道商量,务必要劝说袁文林参加这次的乡试。
很快就到了下半节课,众人又仔细听袁仲道说了一通,这才散了。
……
袁文季是个说干就干的个性,当晚就与袁仲道说了此事。
袁仲道也有此意,两人一拍即合,都同意让袁文林今年赴考的提议。
这事就这样定下来。
且不提袁文季如何劝说弟弟,袁文林又是如何寻机拒绝…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袁文林总算磨不过袁文季的恳切训导,终于答应了下场一试。
这边袁文季得偿所愿,另一边,袁仲道寄往沧州的信件也总算有了回音。
这回信的不是别人,正是隐居在玉罗山的唐老太傅。